“12、11、10……”
(相关资料图)
“太阳神鸟”尾羽闪动,夺目异常。古蜀文明的文化遗产,穿越三千多年的历史,幻化成2023年成都大运会开幕式的核心意象,彰显着主办城市的浪漫。象征太阳光芒的12道焰火迸发向上,依次升空。
2023年7月28日晚8点,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,在全世界的瞩目中隆重开幕。
伴随着金色芙蓉花的热烈绽放,坐拥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中国西部内陆城市——成都,第一次在世界三大综合性体育赛事的舞台上,向全球递上城市名片,郑重道一声:欢迎!
一场大赛改变一座城的故事,并不少见。1988年汉城奥运会,吸引大量海外投资,带动整个韩国的飞速发展;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,让知名度不高的主办地一跃成为国际著名旅游城市;2008年北京奥运会,更是一场经济、文化的交流盛宴;2011年深圳大运会,则加速龙岗新城的崛起与蝶变……
时光的指针日夜轮转,故事的主角来到成都。大运会如何改变成都?成都又将如何借由大型赛事的跳板,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的新未来?
成都大运会开幕式焰火表演。 (新华社/图)
体育产业的系统升级
2020年,是韩立锋职业生涯的转折之年。
这位生于河北、长于北京的地道北方人,决定来到近两千公里外的西南内陆城市成都,成立万馆体育西南中心,并计划花十年时间深耕于此。
这并非心血来潮。在他看来,一场大型的国际赛事可以改变一个城市,且随着筹备赛事而至的政策理念、发展规划不容小觑。于成都而言,建设世界赛事名城、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,就是一切行动的本源。
将顶层设计与现实情况一对比,韩立锋发现了成都体育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,且可以作为总结过往经验、打造标杆场馆的绝佳“试验台”。与此同时,成都获得大运会承办权的消息传回;坐落于成都北部金牛区的凤凰山体育公园动工建设,一大批旧场馆将改造升级,东安湖体育中心也在规划之中。
韩立锋曾将世界著名体育场馆运营商AEG团队的经验,应用于北京五棵松体育馆,并取得了成功。成都迸发的体育激情让他相信,同样的成功能在这片热土上得到延续。
2022年初,韩立锋带着八年五棵松体育场馆的运营经验,率团队万馆体育与成都当地国企成都城投置地合资成立城投万馆,接手大运会的主场馆之一——凤凰山体育公园的市场化运营工作。
市民在凤凰山体育公园内锻炼。 (新华社/图)
在韩立锋从北京动身来成都的同年,深度参与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、世界轮滑锦标赛、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等场馆运营工作的李畅,也回到了家乡成都,加入大运会的筹备工作小组,后负责成都高新体育中心乒乓球场馆中心后勤保障工作。
“我回到成都,第一是看准了成都高新体育中心这个项目,地标性区位优势使其未来的发展灵活可变;第二是相信大运会一定会促使成都进行大量城市更新。”
事实也确实如李畅所料。成都市体育局数据显示,2018年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.83平方米,2022年则突破2.4平方米,增幅十分可喜。49座赛事场馆的功能硬件和服务软件全部达到国际比赛标准。其中,70%的场馆是由已有的场馆升级改造而来,13座新建场馆均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。
李畅观察到,一部分新建场馆是建设与筹赛并行,所有的运营单位会同时面临场馆的移交接收、初步管理、深入管理、保赛、筹赛、测试赛,以及手续、资质办理等各种问题,涉及一整套机制和理念的更新。这对于成都体育产业来说,是一场综合考验和系统升级。
据李畅介绍,成都高新体育中心的定位是一个文体旅商综合体,促进“体育+”新消费场景打造的同时,侧重考量“全龄友好”,体育中心计划引进布局运动康养、小孩托育、配套街区等,“把人照顾得巴适得很,从早上八点开始,全家人可以在体育中心玩一天。”
而韩立锋则打算再创新。“在AEG场馆运营体系的支撑下,五棵松场馆运营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财务结构:场馆租金只占20%左右,无形资产开发收入占比过半。”他将这一模式应用于凤凰山体育公园:通过丰富而优质的赛事与活动提升内容质量,从而将品牌影响力作为无形资产开发,吸引不同等级的赞助商前来合作。后续每年会组合上百场优质IP体育赛事、演艺活动来持续增加场馆人流量与附加值。
事实上,就雅典、悉尼等诸多奥运举办地而言,赛后场馆利用效率并不理想,“后奥运风险”也成为越来越多国际城市的普遍担忧。
但不论是成都高新体育中心还是凤凰山体育中心,抑或是华润负责运营的主场馆东安湖体育公园,这一困境也许并不存在。据了解,大运会赛后,今年的场馆活动已基本排满。多元化市场开发、惠民化场馆利用、前置化功能配置,三者运营逻辑不同,各有所长,在成为城市地标的同时,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现阶段中国体育中心运营的最高水平。
在大运会这个“加速器”的刺激下,成都体育硬件设施上得到极大提升是毋庸置疑的。更可贵的是,这场国际性的体育赛事,让体育产业的优秀人才看到成都、来到成都。韩立锋如是,李畅如是,更多行业的投资者也关注到飞速崛起的区域第四极,新经济产业人才、资金正加速涌入成都。
“引进来”与“走出去”
大运会举办权“花落”成都的同年,毕业于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博士张睿睿,决定回国创业。彼时的他,还未曾想到,五年后睿乐达机器人公司自主研发的“蓉宝机器人”,会是世界首款带有应急功能的机器人,并出现在成都首届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的舞台。
在公司的发展过程中,成都对高技术企业与人才的支持让张睿睿印象深刻。“创业前期研发成果的应用是难点,相关部门积极协调场景去落地,让我们有了一些试错和调整的空间。在人才政策上,也在不断迭代升级。”
作为国内最早一批到国外学机器人的人才,张睿睿将校友作为引进人才的重要来源,组建了一支海归人才占比超过20%的核心研发团队。
为大运会定制研发“蓉宝”机器人的三个月中,张睿睿和团队深挖场馆需求痛点,在迎宾等基本的服务展示之外,还内含急救包、心脏除颤器等医疗应急工具,可提供人脸识别、测温、多语言翻译等服务。
张睿睿的故事,揭示了成都“人才引进来”与“产品走出去”的良性循环:优秀的人才因新变革、新场景、新机遇涌向成都,在这片人才、企业“双友好”的宜商土壤中,智慧的果实顺利孕育,并借助大型国际赛事的契机,走向更为广阔的全球市场。
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。郫县豆瓣素有“川菜之魂”的美誉,但七十余家高密度集聚的同类企业,也使得单个品牌的辨识度不高。中华老字号企业鹃城豆瓣,通过定制单品的方式乘上“大运之风”,希望通过大运会的流量和IP赋能,让更多消费者认识鹃城牌郫县豆瓣。捷达汽车则以大运会官方指定工作用车的方式参与其中,希望借助这场面向世界大学生的体育盛会,塑造青春活力的品牌形象。
故事到这里才讲一半。聚焦全球目光的大运会,在推动成都本土品牌“走出去”的同时,还在发挥吸引外地产业投资的媒介作用,以赛为媒,促进资金的流转与产业的升级。安恒信息就是个中代表。
安恒信息网络安全保障人员进行日常巡检 (受访者供图/图)
2021年初,成都的冬天一如既往地寒冷,但天府国际金融中心的室内却热火朝天。安恒信息、科大讯飞等公司在成都高新区扩大产业投资签约仪式正在举行。据安恒信息高级副总裁吴永越回忆,在签约仪式上签下名字时,“心脏砰砰直跳”。
这确实是值得兴奋的时刻。对于吴永越来说,这是安恒信息成都分公司发展的关键节点;对于安恒信息总公司来说,这意味着全国八大区域中心最后一块版图正式拼装完成;而对于成都来说,这是首个因大运会结缘的10亿级总部项目落地,未来将带动成都网络安全产业的进阶型发展。
早在2020年初,安恒信息就开始与高新区对口产业局(新经济局和电子信息安全局)接洽产业投资相关事宜,9月安恒信息正式成为大运会网络信息安全类官方独家供应商。经过两年的建设,随着“西部网络安全总部”安恒大厦的正式落成,安恒信息也正式从大运会的“赛事合伙人”升级成为“城市合伙人”。
也就是说,在网络安全这场“无硝烟的战争”中,安恒信息不仅在赛事侧为大运会保驾护航,还从城市侧出发,为交通系统、证券行业、教育行业、智能制造行业等多个领域对象进行网络安全强化保障。
为大运会“紧急练兵”的过程,于安恒信息而言,团队规模快速扩张,从一百余人增至三百余人,总数在八大区域中心排名前列。而于城市而言,促进基础设施更新的同时,大大提升了重要领域的网络安全意识,拉高了整个城市该行业的平均发展水平。
话到此处,成都借助大运会以赛为媒、兴业谋城的全景图已完全浮现。在“辐射效应”影响下,诸多产业因之巨变。“引进来”与“走出去”各自牵引两种元素在畅通运转:人才流向成都,投资流向成都;与此同时,成都企业与“成都造”产品走向世界,成都这座西部内陆城市也走向更为广阔的世界舞台。
“大运会也需要成都”
2018年底成功申办,2021、2022年两次因疫情延期。到了举办前夕,成都人口总量与经济体量双双破“2”:常住人口突破两千万、GDP突破两万亿。有波折,更有高光。集中力量筹备大运会的这五年,成都经历了一场全员见证并参与的城市突围。
五年来,以场馆为代表的体育硬件设施更新换代,并全面用于民、惠于民。运动赛事与公园城市、天府绿道的城市特色相结合,形成全民运动的新风尚。
“体育场馆只是其中一个方面,大运会对于成都的最大影响,其实是城市基建和治理理念的系统性更新。”李畅细数高新区发生的变化,“从农贸市场到医疗设施,从金角银边到社区综合体,再到路边随处可见的模块化智慧公厕,成都高新体育中心所在的成都高新区都从‘民生出发’,在民生服务领域费心思、下功夫,从业态布局、智慧服务乃至整个民生业态运营管理机制上进行了更新迭代。”
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毛细血管,实则是庞大城市机体得以生存的基本要素。而大运会带动“智慧蓉城”体系建设,也让超大城市的治理命题有了新的解题思路。
从高新区环视整个成都,更大的变化已现雏形:大运会13个交通项目全部建成通车,全长150公里的东西城市轴线投入使用,龙泉驿区到双桥子立交的距离缩短一半,东部新区与主城区之间,乃至成渝双城经济圈之间,联系也更加紧密。
一场大赛改变一座城。从硬件设施的“骨干打造”,到城市治理能力“塑造肌肉”;从全民运动、青春之城的“基因传承”,到辐射多元产业发展的“细胞进化”,大运会之于成都,并不是单一横截面的切割影响,而是全民性、全系统、全方面的城市突围。
“成都需要大运会,大运会也需要成都,两者是双向奔赴。”在成都大运会执委会宣传部(开闭幕式部)专职副部长苗峪源看来,成都要借助大运会提升城市能级、增加国际知名度;而大运会举办城市的选择,不论是基于经济效益与文化交流的双重考量,还是世界各国深度进军中国市场的战略需要,成都都是当下的不二之选。
北京、深圳、成都,先后获得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举办权。从北方到东南沿海,再到中西部内陆,三座大运之城,也恰好勾勒出中国城市区域重心的崛起路径。
那么,为什么是成都?
在“百年未有之大变局”的时代关口,中央提出加快构建“双循环”新发展格局,充分挖掘国内需求潜力,建立起健康的国内经济循环成为解题关键。而作为中国经济发展“第四极”的核心城市,成都拥有庞大的经济体量和人口规模,也就有了广阔的市场与巨大的潜力。城市发展优势与国家顶层设计同频共振,成都踩在了时代的鼓点上。
交通曾是成都落后于东部沿海发展的桎梏。但随着高铁网络、中欧班列、陆海新通道以及天府国际机场的陆续规划与建设,成都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通达全球,运输成本显著降低,城市迎来新的发展机遇。
后来居上的背后,离不开成都“看得了远方,落得到实处”的卓识与务实。多项政策与数据显示,成都大力扶持新兴产业,并将产业政策与人才政策相配合,打造企业与人才“双友好”之城。
具体到体育赛道上,2017年底,成都就明确提出打造世界赛事名城的目标。十四五期间,大运会、汤尤杯、世运会等“五大赛”陆续举办,在争取国内外重大赛事的同时,也积极打造成都本土品牌赛事。“世界赛事名城”的目标正在一步步从铅墨文字变成可见现实。
扬长补短、务实创新,成都的品格,塑造了这座城市如今的风貌,让它从中国内陆走向世界舞台,更让它成为外国公司与机构深度融入中国市场的关键选项。
作为中西部城市的代表,成都正用自己的实践,展示内陆城市迈向国际化的探索过程:大力发展经济获得“入场券”,抓住国家重大战略机遇站稳“新跳板”,革新技术补上短板重建“链接力”,借助国际赛事闪耀“新舞台”。
2023年夏天,厚积薄发的成都,向全世界发出第一声青春号角:这里不仅有大熊猫,还有一座飞速兴起的国际化都市。
南方周末研究员 郭倩倩 李婧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南极创投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粤ICP备2022077823号-13 联系邮箱: 317 493 128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