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前180年12月,刚登基不久的汉文帝刘恒经过慎重考虑,废除了一项自古时传承的一项严法,即“收帑相坐”(“帑”同“孥”,意指妻、子、女儿)。
这项法令的大致意思是,如果有人犯了法律规定的一些罪行,其家中本无罪的父、母、妻、子、女儿,包括同族都要受罚,或被贬为奴婢,或被判处死刑。
(资料图片)
“收帑”就是贬为奴隶,“相坐”即为株连,典型的一人有罪,全家受苦。
这项律令毫无疑问是严厉的,如果放在现代世界,就是绝对的不人道,简直不可想象,但在古代,这是比较常见的律令,当时的人们大概也都习惯了。
初登基的汉文帝觉得这项法令太严厉了,想要改一改,就提出了要求,《史记·孝文本纪》中记载:
上曰:“法者,治之正也,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。今犯法已论,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,及为收帑,朕甚不取。其议之。”
不过,汉文帝的想法受到了相关司法部门的集体反对,特别是当时的左、右丞相周勃和陈平也都强烈反对。
他们都认为老百姓不好管理,应该“累其心,重犯法”,维持这项法令比较好。
经过一番争执,在汉文帝强硬的坚持下,大臣们最终还是妥协了,于是,这项法令被废除,史载:“除收帑诸相坐律令”。
这对全天下的老百姓是一大利好,也是汉文帝在政治上的一个重大胜利。
其时,距离汉文帝坐上帝位不过仅仅三个月,他为何刚登基就搞出这么个大动作?还强硬的不顾群臣反对?
首先是为了稳固皇位。
汉文帝是在诸多刘姓藩王们和朝廷中的重臣们平定“诸吕之乱”后被选定为继任的汉朝皇帝的。
而在整个平定“诸吕之乱”的事件中,汉文帝是没有出哪怕一分力气的,一直躲在封地打酱油,连口号都没有喊上一句,他在明哲保身。
真正出力的是另外几位刘姓藩王,领头的是汉高祖刘邦的长孙齐王刘襄,还有朱虚侯刘章等人。
按照道理来说,刘襄出力最大,应该是让他来当皇帝,可是周勃、陈平等朝廷重臣们觉得刘襄太强势,不希望他当皇帝。
于是,朝廷重臣们抛弃了刘襄,选了一直没什么存在感的代王刘恒当了皇帝,也就是汉文帝。
刘襄等刘姓藩王们拼死拼活,出了死力平定“诸吕之乱”,结果,最大的桃子被汉文帝摘走了,人家能服气?
所以,汉文帝虽然登上了帝位,可皇位并不稳固,他需要老百姓的支持,来对抗对他坐上皇位的质疑。
而要想让老百姓支持自己,实行所谓的“仁政”是最好的办法了,这是汉文帝强硬要废除“收帑相坐”的主要政治原因。
其次,汉文帝废除“收帑相坐”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。
汉朝建立后,内部一直不平静,汉高祖刘邦在位期间一直都在东征西讨,除异姓王,和匈奴作战,战争就没有远离过汉朝。
汉高祖死后,吕后掌权期间,北方的匈奴也没有停止过在边境地区骚扰汉朝,吕后被迫采用和亲的办法去安抚匈奴。
等到吕后死后,又发生了“诸吕之乱”。
可以说,汉朝从建立起就没有安稳过,国家被折腾的够呛,自秦末以来因战乱而崩溃的社会经济体系一直没能恢复过来。
所以,等到汉文帝继位时,当时的汉朝急需修生养息,发展民生和积蓄国力,而不折腾就是汉文帝最主要的执政思想。
这也是汉初的“文景之治”期间,执政的上层喜欢“黄老之术”,喜欢搞“无为而治”的最主要原因,汉朝想要恢复元气,也只能这么办。
汉文帝极力主张废除“收帑相坐”,就是要让全天下的老百姓、官僚们都安心,告诉大家,自己会宽刑治国。
汉文帝最终的目的是要稳定内部,方便大家都安心种田搞发展,这也符合当时全天下人们的心愿。
这当然是一项善政,所以后人赞曰:“除帑削谤,政简刑清……千年颂声。”
司马迁更是吹捧说:“汉兴,至孝文四十有余载,德至盛也。”
不过,此一时彼一时,被汉文帝极力主张废除的这项法令在他还执政期间,就又因为某些原因恢复了。
公元前163年,汉文帝执政的第17年,方士 新垣平因装神弄鬼,欺诈汉文帝,事发后被叛大逆不道,然后被夷灭三族。
所以,废除“收帑相坐”的善政,实际上只执行的17年。
参考文献:《史记》《汉书》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南极创投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粤ICP备2022077823号-13 联系邮箱: 317 493 128@qq.com